一、基本信息

 

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必修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是金融学后续专业课的前导课,也可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各专业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选修本课程,应先行选修宏、微观经济学。

 

金融学专业的课内学时64个,计4个学分;非金融学专业课内学时48个,计3个学分。

 

课程主要由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系金融理论教研室承担。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对货币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较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二)教学任务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突出本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让学生学会运用金融学基础理论分析国内外金融热点问题,结合前沿研究成果探究和解剖金融实务,把握金融分析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对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命题,构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金融知识结构,使学生理解宏观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整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意义,知晓微观金融运行与金融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升学生分析、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高素质人材。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

课时小计

讲课

实验

实践

导 论

22

 

 

22

第一章

42

22

 

64

第二章

44

 

 

44

第三章

44

 

 

44

第四章

22

 

 

22

第五章

22

 

 

22

第六章

42

22

 

64

第七章

22

 

 

22

第八章

22

 

 

22

第九章

22

 

 

22

第十章

42

22

 

64

第十一章

20

 

 

20

第十二章

20

 

 

20

第十三章

20

 

 

20

第十四章

20

 

 

20

第十五章

44

 

 

44

第十六章

44

 

 

44

第十七章

42

22

 

64

第十八章

22

 

 

22

第十九章

22

 

 

22

合计

5640

88

 

6448

注:括号内为非金融专业课时计划。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本章教学目的

 

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全面理解货币的功能;了解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趋势;掌握中外货币起源的学说,特别是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理解货币的本质。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认识各种货币形式的特点,重点掌握现代货币形式。理解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和依据,了解西方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内容,重点掌握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掌握货币制度的含义,了解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二)本章主要内容

 

1.货币在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其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交换行为,而交换行为逐渐形成了交换制度,物物交换的内在缺陷性要求产生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由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社会价值量的体现物,并作为交换媒介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货币在经济金融中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不同的经济学派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略有不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货币职能的表述为: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和延期支付的标准。而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表述为: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引导和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这是货币首要的也是根本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货币已经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4.从货币起源及本质的描述中至少能对我们有一点启示:最早作为货币的物品与该物品作为非货币的用途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以后用替代物,最后到目前的信用货币形态。依据这样一条线索,货币的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代用货币,到信用货币再到电子货币的发展。货币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金,第二个层次是现金与活期存款,第三个层次现金加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5.货币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种类,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准备制度。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最先的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到现代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国家的权威在货币制度中也不断加强。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货币的起源与变迁;货币的本质及职能;货币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2.本章难点

 

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货币层次的划分;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四)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姚遂,《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4.[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布鲁斯•坎普,斯科特•弗里曼,《构建货币经济学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7.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布鲁斯•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五)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形式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是必然的规律?

 

2.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危机性原因何在?它与通货膨胀有何关系?

 

3.金属货币的贮藏职能为什么可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而信用货币不能?

 

4.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对货币层次及货币范围产生怎样的影响?

 

5.货币作为生产的推动力起怎样的作用?为何说货币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第二章 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信用、信用的性质和特征、基本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等基本概念,了解信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职能作用,把握信用的逻辑演进和现代信用工具的发展状况,认识信用工具的变化的趋势及其对金融信用的影响。

 

(二)本章主要内容

 

1.信用和金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两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产生时间上,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金融则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信用得到相当程度发展后才诞生的。

 

2.从本质上说,信用关系就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关系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从本质的描述中,可以概括出信用的四个基本特征: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3.社会主义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其本质特征仍然是有借有还和支付利息,并同借贷资本在运动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社会主义信用与资本主义信用有本质区别,即社会主义信用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信用关系,摒弃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及其体现的剥削关系。

 

4.信用形式就是信用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信用活动日益频繁和深化,信用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按信用主体划分,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股份公司信用、民间信用和国际信用等。

 

5.信用工具的种类是随着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的不断深化和扩展而不断增加的,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还将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品种的出现。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形成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家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信用的本质和特征;信用形式的逻辑演进;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信用工具的基本概念。

 

2.本章难点

 

高利贷信用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优缺点比较;消费信用在中国的发展;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的比较;金融衍生工具。

 

(四)本章参考文献

 

1.埃德温•H•尼夫:《金融体系:原理和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罗斯•莱文:《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国金融年鉴》各年,了解“资金流量表”及其统计指标。

 

4.《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了解有关“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工业经济”、“金融”、“财政”等方面的内容。

 

5.中国人民银行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五)本章思考题

 

1.信用标的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会带来哪些效应?

 

2.“三重支付、三重归流”的信用运动过程体现了信用与经济之间怎样的关系?

 

3.在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对比中为什么间接信用更具有优势?

 

4.融资者进行融资方式选择时应注意哪些影响因素?

 

5.信用工具基本特征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

 

6.为什么说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两面性?

 

7.信用的顺周期特征能否改变?应该实行相机抉择还是单一规则?

 

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利息与资金价格的关系;有关利息与利息率的基本概念;利息的计量方法;利率的表现形式;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利率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及利率发挥作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二)本章主要内容

 

1.马克思从借贷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揭示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开了利息的神秘面纱。这一原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理论,无论何种生产方式下,利息都是利润的一部分。

 

2.利率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变量系统。它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由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利率,使其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3.利率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利率水平的决定与变动,在整个利率理论中,利率决定理论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关键环节。

 

4.利率对经济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利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又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利息的计算;利率的形式;利率的决定及其作用。

 

2.本章难点

 

利息的本质;利息与货币资金价格的关系以及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如何看待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本章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2.金时网:www.financialnews.com.cn  

 

3.金融街:www.jrj.com.cn 

 

4.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Stephen G.Cecchetti: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Dean Croushore: Money and Banking,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

 

7.任碧云:《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闫素仙:《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五)本章思考题

 

1.马克思关于利息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学说与西方经济学中各类报酬理论有何区别?

 

2.收益资本化过程的基本前提条件是什么?

 

3.利率传导机制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怎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4.利率风险结构理论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对经济有何指导作用?

 

5.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应该如何设计利率市场化进程?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一)本章教学目的

 

掌握外汇的内涵和外延,汇率的涵义、变动方法、汇率指数的计算,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涵义,了解汇率的种类,理解汇率如何决定、变动的影响因素,理解外汇市场的含义,了解外汇交易主体,熟练掌握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等交易方法,了解外汇市场交易的创新以及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变化。

 

(二)本章主要内容

 

1.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并可用于国际结算的信用票据、支付凭证、有价证券以及外币现钞。外汇有动态与静态之分。前者强调清算国际债权与债务所需的货币的兑换的交易过程,后者强调的是前述过程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以外币计值或表示的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外汇必须具有充分的可兑换性;外汇必须具有可*的物质偿付保证。

 

2.汇率是指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的交换比价。从形式上看,它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的标价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见解标价。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

 

3.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价值是货币对内价值的体现,汇率是货币对外价值的体现。从本质上说,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货币对外价值,货币所具有或代表的价值是汇率的基础。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对内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因此,汇率决定的基础也有所不同。

 

4.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说是各种不同的货币彼此进 行交易的场所,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在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避免或防止外汇风险的发生、提供国际性的资金融通和国际结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市场的传统交易方式,有即/远期外汇交易、套汇、掉期、套利、套期保值和投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外汇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类型,其中,外汇期货、外币期权和货币互换是最主要的三种。这些创新的交易品种可以有效地避免汇率和利率风险,因而在外汇市场上发展很快。

 

6.中国的外汇市场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我们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外汇资源,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外汇市场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外汇涵义、存在形态;汇率的涵义、变动方法;汇率指数的计算;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的涵义;汇率的决定;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等具体交易方法;外汇市场交易的创新以及中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变化。

 

2.本章难点

 

外汇、汇率的涵义;汇率指数的计算;汇率的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汇率的决定、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等具体交易方法;外汇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外汇交易的创新。

 

(四)本章参考文献

 

1.姜波克  主编  《国际金融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吴念鲁、陈全庚 著 《人民币汇率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年

 

3.杨胜刚、胡小义 主编 《国际金融》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黄达 主编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五)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现钞买入价不同于现汇买入价?

 

2.金本位制和纸币制度下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3.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析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5.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金融与金融体系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金融中介机构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掌握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专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中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演变的历程及构成。

 

(二)本章主要内容

 

1.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主要是因为金融中介机构所产生的间接融资的许多作用,是直接融资所不能代替的;金融中介机构从大规模融资活动中能获得可观的收益,这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之一;现代各国都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的金融体系。

 

2.在现代工业化国家中,普遍都存在一个两级银行体系,中央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3.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合并革命根据地银行、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人银行和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途径实现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中介机构体系。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金融机构的概念;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等的概念;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进。

 

2.本章难点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的主体以及金融创新对各国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

 

(四)本章参考文献

 

1. 王广谦主编:《金融中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飞、赵海宽、许树信、洪葭管:《中国金融通史》(第1—3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2003年版。

 

3. 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5. 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保险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6. 郑振龙等编著:《中国证券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 何旭艳:《上海信托业研究(1921——1949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8. 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9. 让•里瓦尔:《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 严庆泽等:《世界保险史话》,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

 

11.《中华民国台湾地区金融统计月报》,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印,2008年1月。

 

12. 财团法人金融联合征信中心:《金融机构一览》(民国九十六年版),中华民国九十六年三月。

 

13. 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局编印:《中华民国台湾地区证券暨期货市场重要指标》(中华民国九十七年十一月),中华民国九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

 

14.澳门金融管理局网站,http://www.amcm.gov.mo/index.htm

 

15. 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http://sc.info.gov.hk/gb/www.info.gov.hk

 

16. 非洲开发银行网站,http://www.afdb.org/portal/

 

17. 欧盟中央银行网站,http://www.ecb.int/home/html/links.en.html

 

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19. 泛美开发银行网站,http://www.iadb.org/

 

20. 世界银行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

 

21. 亚洲开发银行网站,http://www.adb.org/

 

22. 国际清算银行网站,http://www.bis.org/

 

(五)本章思考题

 

1.金融化对家庭的消费和财产性收入有哪些影响?

 

2.不同类型金融体系的优劣及选择标准是什么?

 

3.中国现行金融体系所属的类型及后续改革取向。

 

4.为什么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走势反向变动?

 

第六章 存款类金融机构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以及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二)本章主要内容

 

1.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的业务除了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外,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许多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2.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从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3.近期,中国商业银行着重研究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条件下如何开拓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在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国际背景给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带来的影响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运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在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防范风险。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商业银行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职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商业银行的现金管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法。

 

2.本章难点

 

商业银行的起源;商业银行的发展前瞻;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四)本章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中介学.4、7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斯坦利•爱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五部分:金融机构业15、16、17、18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2、3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11月4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4年3月2日

 

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brc.gov.cn

 

8.中国工商银行:www.icbc.com.cn

 

9.中国农业银行:www.abchina.com.cn

 

10.中国银行:www.boc.cn

 

11.中国建设银行:www.ccb.com

 

12.国家开发银行:www.cdb.com.cn

 

13.中国进出口银行:www.eximbank.gov.cn

 

1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www.adbc.com.cn

 

15.中国农村金融网:www.zgncjr.com

 

16.中国邮政储蓄银行:www.psbc.com

 

(五)本章思考题

 

1.请阐述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性质与职能。

 

2.请阐述存款类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一般原则。

 

第七章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投资银行和保险的基本概念和运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征信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作用。

 

(二)本章主要内容

 

1.投资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可以发挥媒介资金供需、构造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等作用。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包括证券公开发行、证券交易、证券私募、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风险投资、衍生工具的交易和创造、基金管理等。

 

2.证券投资基金是在集合投资的制度下,以信托投资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来看,开放式基金已成为世界投资基金的主流。

 

3.保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特殊商品,它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保险是集合具有同类危险的众多单位或个人,以合理计算分摊金的方式,实现对少数成员因该危险事故所致经济损失的补偿行为。保险业务主要有四类: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再保险。

 

4.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险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承保技术科学化、保险险种多样化、营销方式中介化和专业化、资金运用多元化、保险市场开放化和银行保险集团化。

 

5.征信机构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征信业务即信用信息服务的机构, 包括信用信息登记机构 (有公共和私营, 私营信用信息登记公司在国际上也被称为征信局 )、信用调查公司、信用评分公司、信用评级公司。征信机构分为信用调查机构、信用信息登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信用管理机构四类。信用评级机构是信用管理行业中的重要中介机构,它在经营中要遵循真实性、一致性、独立性、稳健性的基本原则,向资本市场上的授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各种基本信息和附加信息,履行管理信用的职能。评级机构组织专业力量搜集、整理、分析并提供各种经济实体的财务及资信状况。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正确理解投资银行从商人银行业务中孕育而来,却成为了金融业中的重要金融机构;全面认识保险市场的供求受制于诸多因素,如风险因素、价格因素、技术因素、法律因素、收入因素等等。

 

2.本章难点

 

理解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投资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机构。它可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契约式与公司式基金等多种形式。其交易方式因基金性质不同而不同;理解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保险合同的企业,其经营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专业化操作基础上的,其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大数法则和概率论。

 

(四)本章参考文献

 

1.王广谦.金融中介学.4、8、9、10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斯坦利•爱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五部分:金融机构业19、20、21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法》,2004年3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4年3月1日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src.gov.cn

 

7.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irc.gov.cn

 

8.中国信托基金网:www.china-trust.com.cn

 

9.中国租赁网:www.chinarent.net

 

10.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www.ssf.gov.cn

 

(五)本章思考题

 

1.投资银行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2.投资银行有哪些基本业务?

 

3.保险公司业务经营主要有哪些环节?各环节业务重点是什么?

 

4.保险中介机构主要有哪些?

 

5.信用评级应遵循什么原则?

 

第八章 金融管理机构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掌握中央银行体制的类型及基本职能和综合职能;了解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及监管内容。

 

(二)本章主要内容

 

1.中央银行在现代信用制度下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经济基础,其一般职能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其综合职能为服务职能、调控职能、管理职能,中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一是实施货币政策,二是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2.中央银行发挥其职能要通过资产、负债与清算业务的操作来实现。这些业务体现了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的发挥,也构成货币政策效果评价的基础。

 

3.最早的金融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国内银行业和非银行业机构。随着金融经营性机构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得到部分分离。

 

4.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入监管、持续监管和退出监管等三方面内容,在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中又有不同的涵义与内容。

 

5.金融控股公司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风险传递、透明度、自主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要体现在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管理层、信息披露等内容上。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2.本章难点

 

中央银行监管的目标、原则及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转变和趋势。

 

(四)本章参考文献

 

1.王广谦:《中央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3.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www.pbc.gov.cn)。

 

(五)本章思考题

 

1.中央银行基本职能有哪些?

 

2.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九章 货币市场

 

(一)本章教学目的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专门融通短期资金的金融交易市场,其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下。主要通过学习货币市场上的四种主要交易工具: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和短期证券,来了解货币市场的特点,它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以及子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和操作、短期国库券的发行交易和交易价格及收益的计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的办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特性及其发行和转让市场的情况。

 

(二)本章主要内容

 

1.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市场所容纳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小的特点,在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上被置于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之后,称之为“准货币”,所以将该市场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存单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四个子市场组成。

 

2.同业拆借市场又称“同业拆放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所容纳的交易内容主要分为两种:头寸拆借和同业借贷。同业拆借利率作为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价格,是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也是整个金融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以至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拆借利率的升降,会引导和牵动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同步升降。

 

3.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的持票人(企业)在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转让给银行,银行扣除贴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行为。单纯从表面考察,票据贴现是一种票据转让行为,即票据持有者将票据出让给贴现银行,以取得相应的资金。但从性质上看,票据贴现体现的是贴现银行对贴现申请人的授信行为。这种授信行为并非仅仅与银行信用相联系,而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互相交*的双重的信用的关系。

 

4.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简称CD存单,是银行发行的有固定面额、可转让流通的存款凭证。首创于美国,实际上是美国银行界为逃避法律管制而推出的一项金融创新设施。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发行,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定期存款在全部存款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从而为拓展资产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促使银行从传统的单一资产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的全面管理,导致银行在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全新的转变,开创了银行经营管理的新阶段。

 

5.短期证券市场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债券市场,包括国库券市场和回购市场。国库券由于系中央政府发行,其特点是:还本付息的可*程度强,投资风险小,流动性强,且有些国家规定所获投资收益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所以,它有“金边债券”之称。个人投资者将其作为合适的投资对象,商业银行也经常保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资产,并视其为理想的二线储备,此外,它也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国库券因期限较短,所以其发行价格一般采用贴现价格,国库券在流通市场上的转让是按照票据贴现方式进行的,即有投资者买进未到期的国库券,其转让价格可参照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的贴现业务制定。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货币市场的特点及分类;同业拆借市场及同业拆借利率的重要地位;短期国库券的发行交易、交易价格及收益的计算;银行承兑汇票与承兑市场;贴现及再贴现市场。

 

2.本章难点

 

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金额及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的价格及收益率的计算。

 

(四)本章参考文献

 

1.Mishkin F.S Eakins S.G: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贾玉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Linda Allen:《资本市场与机构》,王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唐旭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市场知识读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5.贾玉革:《货币市场结构变迁的效应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五)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特点和功能有哪些?

 

2.试述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及利率形成机制。

 

3.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如何?

 

4.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5.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如何产生的,有哪些特点?

 

6.国库券市场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7.试述证券回购的交易原理。

 

第十章 资本市场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有关债券、股票、基金的特征、分类以及发行、交易等相关知识;了解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基本内容;了解投资组织理论的基本概述。通过学习要求对中国的债券、股票、基金等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有所认识。

 

(二)本章主要内容

 

1.短期债券是货币市场工具,中长期债券是资本市场工具。所以,债券是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媒介。在中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尤其企业债券市场对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意义重大。

 

2.中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加入WTO之后,如何完成“中国特色”的国际惯例化改造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中国特色”是股票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分别设置,其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实现股票的全流通。

 

3.公司来必须合理安排财务结构,合理选择债券、股票和银行贷款等来筹集资金,因此,公司董事会或经理不得不计算各种筹资方式的不同成本以及各种筹资工具的不同特征。

 

4.基金本身既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又是大受欢迎的投资工具。选择何种类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必须结合当时的证券市场实际。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债券、股票、基金的分类和特征;各自相关的发行、交易等基本知识。

 

2.本章难点

 

投资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的债券、股票、基金等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四)本章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健:《金融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吴晓求:《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报告。

 

5.网络链接:http://www.sse.com.cn; http://www.szse.cn。.

 

(五)本章思考题

 

1.按不同的标准可将债券分成哪些不同的类别?

 

2.债券市场的发行方式和交易方式有哪几种?

 

 

3.按不同的特征可将股票分成哪些不同的类别?

 

4.股票的发行方式有哪几类?

 

5.股票流通市场的分类有哪些?

 

6.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有哪些?

 

7.按不同的特征可将投资基金分成哪些不同的类别?

 

8.证券投资基金的当事人及其职责有哪些?

 

第十一章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存在与发展的原因;熟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异同点;计算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价格;掌握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的运用。

 

(二)本章主要内容

 

1.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末迅猛发展,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之一,随着衍生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

 

2.金融远期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金融远期市场是适应规避现货交易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进行远期合约交易的市场。存在远期市场就可以找到锁定未来产品价格的机会。金融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股票合约。

 

3.金融期货合约是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个日期按成交时约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某种标的资产的标准化协议。金融期货是应经济形势而生的,主要是汇率、利率、证券价格波动等风险。金融期货市场产生有一套严格的交易规则,从而降低远期交易中的信用风险问题,它的功能在于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

 

4.期权的出现是金融市场的重大突破,而在期权交易中,买方有权在认为合适的时候行使或放弃权利,而卖方却只有满足买方要求履行合约时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基础金融工具的义务。

 

5.金融互换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参与者利用其在某个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得到在另一个市场上的所需的资产或负债。常见的互换合约主要是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理解货币的时间价格;远期市场交易的两大目的;期货与期权交易的特点及区别

 

2.本章难点

 

期权行权价格临界点的计算;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的操作原理

 

(四)本章参考文献

 

1.Jamil Baz & George Chacko《金融衍生工具定价、应用与数学(英文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文灵、于瑾 编著《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英)菲尔•亨特,《金融衍生工具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宋逢明,《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光平,《巴林倒闭与金融衍生工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美)Don M. Chance,《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英文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五)本章思考题

 

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有哪些风险?

3.什么是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有什么作用?

4.期货交易有哪些基本规则?

5.什么是金融期权?简述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的区别。

6.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是什么?

 

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与内外均衡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理解国际收支账户与国民收入账户的关系;把握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熟悉调节经济内外均衡的宏观政策及其搭配使用。

 

(二)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价值总和,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性。把这些国际收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系统记录而形成的报表,被称为国际收支平衡表,它是我们分析一国国际收支情况的最主要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不同类型账户的差额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含义。

 

2.在封闭经济下,国民收入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而在开放条件下,经常账户也成为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角度看,经常账户具有不同的宏观经济含义,它反映了贸易收支情况,反映了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关系,反映了净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动情况,也反映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3.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更加复杂,IS-LM-BP模型是分析开放经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国际收支同时平衡的主要工具。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平衡的机制,从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的角度看,这些机制包括收入机制、价格机制、利率机制与汇率机制。

 

4.在实际中,内外经济均衡是政府追求经济目标,内部均衡被认为是国名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而外部均衡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支出增减型政策、支出转换型政策、总供给政策以及融资政策是实现内外经济均衡的主要政策工具。但由于内外均衡存在冲突,所以要实现几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并将目标指派给相对影响较大的工具,这就是政策搭配的原理。蒙代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与斯旺的支出增减与支出转换政策搭配是两个典型的搭配方案。

 

5.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考察了,资本完全流动时,不同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影响的效果。结论是: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财政政策更加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更加有效。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理解开放经济下的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项内容;理解米德冲突和丁伯根法则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2.本章难点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选择搭配及政策效果;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本内容

 

(四)本章参考文献

 

1.Joseph P.Daniels, David D.VanHoose,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

 

2.Rogoff, Kenneth. Dornbusch’s Overshooting Model After Twenty-Five Years[DB]. IMF Working   Paper, 2002, WP/02/3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Tu, Wenen, Feng, Junwen. An Overview Study on Dornbusch Overshooting Hypothe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9, Vol.1, No.1. 110-116.

 

4.丁志杰,郭凯,闫瑞明. 非均衡条件下人民币汇率预期性质研究[J]. 金融研究,2009年12期,91-98页

 

5.张萍.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J]. 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34-43页

 

 

(五)本章思考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不同种类账户差额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理解一国长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开放经济下的经济平衡与封闭经济下有何不同?

 

4.经济平衡与经济均衡有什么关系?

 

5.为什么内外均衡之间存在冲突?

 

第十三章  国际金融体系

 

(一)本章教学目的

 

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涵义,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及其特征,国际金融机构的类型、, 特征及其功能,国际金融国际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等问题。

 

(二)本章主要内容

 

1.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

 

2.国际货币体系可分为: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及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是国际金融动荡的产物,对于推动国际经济运转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际货币体系还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后尚需在加速长短期资本的国际间有序流动、共同防范和化解风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

 

3.国际金融机构是从事国际金融管理、协调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和区域性的金融机构。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力度加大。

 

4.国际信用是国际货币资金的借贷行为。国际信用主要有:国际贸易信用、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银行信用、发行债券、补偿贸易、租赁信贷、直接投资等。

 

5.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间各种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包括传统的金融市场和新型的金融市场,即离岸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政治、经济状况比较稳定;无外汇管制或实行较宽松的外汇管制;银行体系较为发达,市场结构完善;通讯设备发达等。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

 

6.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它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与贷放的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已在许多方面,诸如区域概念、货币品种、交易品种、利率结构、管制宽松等均有较大的发展。

 

7.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国际化表现为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监管一体化等。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国际货币体系的涵义、类型及其变革、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诞生的原因、业务领域和特征;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作用与发展;金融业国际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发展。

 

2.本章难点

 

国际货币体系的涵义、类型及各自特征、缺陷;金融全球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发展。

 

(四)本章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9

 

2.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加]刘易斯•W•保利.金融一体化与全球政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五)本章思考题

 

1.评价国际金本位制?

 

2.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3.评价牙买加体系?

 

4.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牙买加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5.试析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困境?

 

6.  简要评述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及其职能。

 

7.  简述国际货币市场及其分类。

 

8.  简述国际资本市场的构成。

 

第十四章  中国金融开放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界定金融开放的内涵;熟悉金融开放的度量;掌握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理解金融业开放的影响。

 

(二)本章主要内容

 

1.金融开放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金融开放广义上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准许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从事交易和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即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业务准入,同时准许国内居民和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狭义角度来看,金融开放可以定义为:是否存在着对国际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直接行政限制,若不存在,则金融的开放是完全的;存在限制,则说明金融开放是不完全的。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开放水平需要用一定的指标来度量。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在何种指标才能准确地、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开放程度这一问题上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一国(或地区)有关金融管制的法规政策来判断其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一类是从资本进出该国(或地区)的规模以及自由度来衡量。

 

3.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开放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资本账户开放会影响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4.金融业开放影响一国经济金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1)通过影响一国金融发展来影响一国经济;(2)通过影响一国金融管制来影响一国经济状况;(3)通过影响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明确金融开放与资本管制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2.本章难点

 

金融开放程度如何进行定量度量;金融创新和金融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的影响。

 

(四)本章参考文献

 

1.徐诺金.货币的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2.魏红欣.亚洲金融一体化继续迈进[N].国际金融报,2007-05-08(1).

 

3.李平,刘沛志,于茂荣,等.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与协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7.

 

4.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粤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五)本章思考题

 

1.试述中国金融开放的现状?

 

2.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影响与意义?

 

3.资本账户开放含义是什么?

 

4.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开放之间内在关系?

 

5.金融开放影响一国经济金融的路径?

 

第十五章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一)本章教学目的

 

了解货币理论的发展脉络,熟悉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理论模型,了解货币需求的宏观、微观角度及其客观性,明辩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认识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要求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口径,货币供给的形成与控制机制及工具,掌握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讨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给执行货币政策,管理货币流通打下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1.任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是信用创造学说。乔顿模型是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此外,还有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卡甘模型及可用准备金分析等著名的模型。

 

2.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费雪的现金交易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是传统货币数量说的两种代表性学说;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以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以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及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同时还以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以及其他综合变量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3.了解货币需求的涵义要区别以下几对概念: 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

 

4.货币供给有着多重口径,各国对货币进行了不同的层次划分:美联储公报公布M1、M2、M3的数字,并同时公布大于货币范围的流动性资产L和债务量的数字;英格兰银行公布M0、M2、M4、M4c和M5的数字。各国所采用的符号中,只有通货和M1两项包含的内容大致相同,其他的则各有差异。

 

5.商业银行吸收到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在此基础上通过商业银行的转帐贷款等资产业务所创造出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能力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金、现金漏损率等因素的影响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是源与流的关系。基础货币亦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它是由两个部分所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通货。

 

7.货币供给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一般地说,B的变动可由中央银行决定,但中央银行并不能完全控制m,社会公众、商业银行等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也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

 

8.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之争由来已久,这一问题在中国是直接从货币供给能否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的角度提出的。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货币供给形成的源头——基础货币——是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另一方面,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其间还受别的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的影响,尤其是货币乘数更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给量是融内生性和外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货币供求的基本概念;货币供求的形成机制。

 

2.本章难点

 

货币需求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及决定货币乘数的各因素分析。

 

(四)本章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经济学》,第23章“货币需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陈观烈:《货币•金融•世界经济》,第一篇“西方货币需求学说概观”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3;

 

5.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6.秦朵:《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五)本章思考题

 

1.货币供给量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请给出理由。

 

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和金融稳定

 

(一)本章教学目的

 

从宏观上把握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辨证统一及相互制约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均衡状态及其成因。货币供求失衡,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无论哪种情况都将影响整个经济生活。通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两个经济范畴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成机制,经济社会效应以及治理对策,为调节货币流通和制定及理解货币政策奠定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绝对的货币均衡是不常见的,货币失衡反而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当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不一致时,就出现了货币失衡现象。货币失衡有三种情况:货币供给过多、货币供给不足以及结构性货币失衡。

 

2.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是指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适应,它是宏观经济的最终平衡,而要实现这一平衡,就必须实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均衡。其中货币市场的均衡又处于主导地位,现代经济运行总体均衡的重要特征是货币形态的均衡。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活动创造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形成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总额,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商品市场上的商品的供给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量变化会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影响,同时,它又通过两个途径影响社会总供给。

 

3.货币当局对货币供需由失衡到均衡的调整主要有四种方式:供给型调整、需求型调整、混合型调整和逆向型调整。

 

4.经济学界迄今还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有关通货膨胀的定义。中国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是认为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二是认为,由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难以确定,货币量过多引起物价上涨和调价引起的物价上涨,两者之间难以区分,并且有些问题也说不清楚,于是将通货膨胀视同为价格水平上涨。

 

5.通货膨胀的各种测度方法都是围绕“价格变动”这一核心来设计的。主要有:物价指数、货币购买力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6.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预期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其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改革、收入紧缩政策和供应政策。

 

7.通货紧缩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其特征表现在于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通货紧缩按紧缩程度划分,分为相对通货紧缩和绝对通货紧缩;按产生机理划分,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成因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合力形成的,主要包括货币因素、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

 

8.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包括财富收缩效应、经济衰退效应、失业效应、分配效应;通货紧缩成因的多样性决定了通货紧缩治理手段的多样性。一般说来,治理通货紧缩有以下三种措施: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生产结构的调整、金融制度的建设等。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关系;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通货紧缩的成因、社会经济效应、治理措施。

 

2.本章难点

 

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紧缩的成因、社会经济效应、治理措施。

 

(四)本章参考文献

 

1.周骏、王学青:《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中国人民银行各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网络链接:http://www.pbc.gov.cn;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五)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货币均衡和货币失衡?

 

2.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如何?

 

3.从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出发,谈谈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4.分析我国1998年通货紧缩的成因以及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5.结合目前的金融危机,谈谈如何加强我国金融稳定?

 

第十七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本章教学目的

 

正确理解和掌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的基本概念;深刻领会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的矛盾与协调;把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时机与效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中介目标的选择;货币政策效应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充分认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本章主要内容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方面的内容。

 

2.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执行货币政策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币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应注意协调。

 

3.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进行金融控制和调节所运用的策略与手段。它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4.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经过的全过程。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直接影响。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是: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一般的中介目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

 

6.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是指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即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大小,用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来判断。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又称时滞,是指中央银行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包括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三个部分。

 

7.由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重点、调节功能和调节效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所以,货币政策必须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宏观经济的调节目标。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传导中介目标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本章难点

 

如何认识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怎样看待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何进行协调配合等。

 

(四)本章参考文献

 

1.周 骏、王学青:《货币金融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2.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3.龙玮娟、郑道平:《货币金融学原理》(第三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4.托马斯.梅耶:《货币银行与经济》,三联书店,1994年版

 

5.F.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五)本章思考题

 

1.货币政策传导要经过哪几个环节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2.你认为应如何缩短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

 

3.国际收支失衡对社会总供求有什么影响?

 

4.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应如何配合?

 

5.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外贸政策如何协调?

 

第十八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界定金融风险的含义、特征及分类;认识金融风险成因的基本理论;掌握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熟悉当今世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二)本章主要内容

 

1.金融风险是特指在资金的融通、经营过程中和其他金融业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实现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或所达水平与预期收益或预期水平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的意义相近,但是着重点不同。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有特殊性、双重性、广泛性特征。

 

2.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主要是指管理当局对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营运的方式、方向、结构,甚至严格规定金融业人员的法律资格。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监管的对象已经由单一对银行业的监管,发展到了对包括证券、保险等整个金融行业的监管。

 

2.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是保护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金融危机,避免系统风险的产生和扩散;规范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市场行为,打击各种非法交易、非法投机、金融欺诈和其他金融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金融监管的原则各国大致相同,要坚持监管独立、适度、法制、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动态、“内控”与“外控”相结合原则。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决定了监管的内容,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传统监管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当今监管工作中的重点。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

 

4.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监管主体的多少,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分为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又可分为混业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按照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重要性的不同,可分力政府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两类。

 

5.金融国际化及相应的金融风险国际化,使得各国的监管部门对金融活动和机构的监管必须加强协调和合作。目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通过统一监管、双边的谅解备忘录、多边论坛、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的协调等几种方式进行。在国际监管组织中,巴塞尔委员会的影响突出。《新巴塞尔协议》的三个支柱成为各国银行监管的标准。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金融监管体制的划分与演进;金融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产生

 

2.本章难点

 

金融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新巴塞尔协议对金融监管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四)本章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Mishkin).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年11月4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4年3月2日

 

4.中国人民银行:www.pbc.gov.cn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brc.gov.cn

 

6.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src.gov.cn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irc.gov.cn

 

(五)本章思考题

 

1.金融风险与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金融市场监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除了文中所讲的,你还能想到那些形式?

 

4.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第十九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一)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理论的历史演变,掌握现代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流派;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概念,掌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重点掌握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了解中国货币金融与经济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中国货币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本章主要内容

 

1.以雷蒙德?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结构论主义,认为金融变数的总量及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理论。而斯蒂格里茨则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丰富与发展了金融深化理论。

 

2.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但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虽然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但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规模和结构均获得快速发展,金融资产规模和结构正趋于优化,金融部门应通过有效的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以及其他制度创新来增强向国民经济渗透的能力。

 

(三)本章重点、难点

 

1.本章重点

 

现代货币金融流派;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中国货币金融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2.本章难点

 

货币金融与经济理论的历史演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中国货币金融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四)本章参考文献

 

1.朱新蓉:《金融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宋鸿兵 著 《货币战争》 中信出版社 2007年。

 

3.(美)罗斯编,陆军译 :《货币与资本市场》(第8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美]大卫.H.弗里德曼著.货币与银行.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

 

5.[美]蒂米奇维塔斯:《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曹国琪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任碧云:《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五)本章思考题.

 

1.金融发展理论的含义?

 

2.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有哪些?

 

3.金融创新的理论有哪些?各种理论的观点是什么

 

4.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以哪些背景为基础?

 

五、实验、实践内容

 

本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变。

 

2.存款类金融机构见习。

 

3.证券市场模拟操作。

 

4.金融变量与宏观经济计量分析。

 

相关实验与实践由任课教师及所在课程组根据实际情况安排。